憂鬱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資料,憂鬱症已經是全球第2大疾病,僅次於癌症。許多人都有過憂鬱、低潮的情緒,但嚴重的憂鬱症,卻會造成失能、家庭破碎,甚至身旁的人也陷入憂鬱。憂鬱症真的只是無病呻吟、不知滿足嗎?該如何擊退這悄無聲息,卻侵噬人心的「藍色病毒」?
台灣地區的重鬱症盛行率,由台大李明濱教授及陳為堅教授等人所主持的台灣精神疾病調查顯示,在 2003 年到 2005 年間,18 歲以上成年人符合重鬱症診斷標準者大約在 1.2%左右,也就是將近有 20 萬人罹患重鬱症[1]。其實這是依照較嚴謹的標準,用來 定義憂鬱症狀嚴重度較高的個案;所以,要是不管有沒有達到嚴 格的診斷標準,在一般人口中,因憂鬱焦慮情緒而感到困擾的比 例必定大幅提高。憂鬱不但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造成一個最不 願意見到的遺憾,那就是 ─ 自殺;正因為如此,怎麼辨識自我情緒狀態、當面對情緒困擾時,要如何自助和求助專業人員,這些知識不可或缺。大家不妨先試著完成下面由台大李明濱教授所發展的「簡式健康量表」(又稱「心情溫度計」),了解自己目前的身心壓力為何[2,3]。如果有需要的時候,會建議您尋求專業心理治療或精神科門診治療。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憂鬱症?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從「生物─ 心理─社會」模式中的三個層面來切入。簡單地說,當面對壓力 時,生理和心理都會有一連串反應被激活,同時個案身邊的社會 支持系統,能不能發揮支持保護的力量,平衡壓力帶來的衝擊; 這三個要素以及彼此間交互作用的結果,決定個案是否感到憂鬱, 而憂鬱情緒又會不會進展成為憂鬱症。 由於腦科學尚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對於憂鬱症的詳細生理 致病機轉,還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在許多不同的理 論中,「單胺假說」可算是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模型,因為大量實證研究支持「單胺假說」和臨床症狀、精神藥理學間的關聯性。 「單胺假說」認為:當大腦內調控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功能不足 時,就會導致憂鬱情緒;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因為這三種物質都屬於化學結構上的單胺, 所以稱為「憂鬱症的單胺假說」。 而下面這個影片可以讓我們瞭解神經傳導物質與憂鬱症的關係,也可以知道藥物作用的機轉及如何幫助我們改善憂鬱症狀。
The Science of Depression
至於心理層面,包括人格特質、成長經歷、慣性思維、面對壓力時的內在感知與防衛機轉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反應。
社會層面則是指個案所處環境的支持系統—包括家族成員及 內部的家族動力、職業功能、經濟因素,甚至是社會救濟系統等 —提供的是正向的保護力量、還是負面的衝擊效應,這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足夠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案渡過壓力,避免嚴重憂鬱障礙症的產生或惡化。
簡單說,憂鬱症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所以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有憂鬱症狀時,仍要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及治療,讓臨床醫師仔細審視各個層面,才能決定個案後續治療的最佳方案。
您擔心您自己或家人有憂鬱的狀況嗎?
歡迎來電詢問 08-7660058
地址:屏東市中正路153-3號2樓
參考文獻
1.Liao, S.C., Chen, W.J., Lee, M.B., et al., Low prevalenc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aiwanese adults: possible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Psychol Med, 2012. 42(6): p. 1227-37. 3.
2.Lee, M.B., Liao, S.C., Lee, Y.J., et al., Develop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short screening instrument to identify psychiatric morbidity. J Formos Med Assoc, 2003. 102(10): p. 687-94. 4.
3.李明濱,心情溫度計。2009,台北市: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全 國自殺防治中心。